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师者风采» 榜样

躬耕不辍 情怀担当 科教融合 育人为本——记“师德先锋”马文林老师

2018年“承师风 话成长”新入职教师采写榜样故事学习交流活动成果展示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和北京市教育大会精神,充分发挥学校优秀教师群体典型示范教育作用,传承弘扬建大师德师风,2018年12月学校组织开展首届“承师风 话成长”新入职教师采写榜样故事学习交流活动。51名青年教师组成10个访谈小组与我校2018年“师德先锋”荣誉称号获得者进行面对面访谈交流,通过实地探访、延伸访谈等方式,多角度、深入了解榜样为师、为学故事,让榜样精神引航带路。我们希望通过汇集和展现新入职教师的采写成果,与大家分享我们身边的榜样故事,让他们的动人事迹、育人情怀、师德精神在我们的感知与体悟中不断升华、传承、发展,凝聚成为推动学校事业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马文林老师,您好!我们是今年新入职教工,我们很想问问您,怎么才能成为一名好老师呢?”

  马老师没有立即回答,她微笑着问道:“那,怎样才算是一名好老师呢?”

  “......”我们一时语塞,没答上来,带着这个疑问,开始了与马老师的交流。

 

不忘初心 创新教学

  在环境工程系学生中,提到马文林老师,学生们都能脱口而出,“当然知道啊!她是教我们《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老师!”

  马文林老师是学院课程教学改革的先行者,早在2008年,她主持的《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项目荣获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拿到荣誉的她,并没有满足和止步,而是更加倾力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反复研磨教学,不断为课程注入新意与活力。在课程设计上,她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结合学生学习效果反馈情况,反复琢磨优化教学方案,科学设计课程知识体系,增加案例规划实操训练环节,在实践锻炼中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科研成果融入课程、反哺教学,她将主持完成的“村庄循环水务规划项目”科研成果作为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理解;加大学生平时成绩比重,以案例设计成绩作为课程考核主要依据,通过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驱动学生加强学习实践,转变学习方法。在她的坚持与努力下,学生眼中原本枯燥乏味的专业课,变得“有滋味儿”了,课程出勤率、“抬头率”得到明显提升。

 

 

  2009年前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环境专业经历了一段就业困难时期,新入学的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不高,对毕业前景缺乏自信,在课堂上表现散漫,学习积极性不高。马老师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积极采取行动,一方面她在授课过程中融入中国梦与专业情怀元素,结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向学生宣讲专业领域的前沿发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专业、了解专业,明确个人职业发展前景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她广泛调动专业教师参与本科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为学生提供课题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在具体任务中逐步加深对专业的理解与认识,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通,发挥思想引领合力,让学生爱上学习,爱上专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巧妙化解实际问题。

  谈到马老师坚持教改创新的初衷和动力,马老师谦虚地说,“我没什么大的目标和想法,就想着身为一名教师,一定要站好讲台,让学生爱上课堂,学到真东西,掌握真本领,一次次地琢磨和改进,就这么坚持下来了。”  

 

潜心学术 忘我工作

  科研路上,鲜花与荆棘同生。谈起科研的困难与挫折,马老师从容地笑答:“巴金先生曾说‘正因为有了荆棘,才需要我们在荆棘中开辟道路。’科研工作中,挫折与挑战确实碰见过不少,不过收获的更多。”我们不解,“难道支持您科研工作的就是收获的成就感吗?”“不全是,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更要紧的是要问问自己,为什么搞科研?”她说“我们搞科研,是一项社会责任。明确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享受科研的过程,体会工作的充实和快乐......”这让我们似乎理解了,2012年马老师毅然调整科研主攻方向的初衷和考量——那一年,我校“北京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刚刚获批建设。我们深知对于一名科研人员,调整科研方向多么不易,这看似疯狂的决定背后,有多少责任担当?重新起步再出发,要承受多少煎熬和压力?笃定的信念,是激发探索热情,开启学术潜能的钥匙,潜心钻研,终有收获,2012年以来,马老师收获国家 “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一项、“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一项、住建部、北京市等项目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马老师举重若轻,娓娓道来。我们看着她脸上洋溢的笑容,领悟到了她所说的充实与快乐究竟是什么,是当我们专心于科研事业,不为外界纷扰,不为名利诱惑时的镇定从容;是当我们付出真诚与热爱,在挫折与逆境中不颓废、不消沉,永不止步的动力源泉;是当我们胸有大观,虚怀若谷,不断探求真知,解锁一个个关键问题的信仰初心,这充实与快乐终将引领我们不断收获新的成果,步入新的事业高度。 

 

倾情付出 无怨无悔

  马文林老师任环境工程系系主任多年,在工作中始终将教师和学生更好发展作为工作目标,统筹各项工作。她关心支持青年教师发展,体谅青年教师的生活困难和工作压力,克服自身困难,宁可自己多干一些,也不要给别人多增“负担”,给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腾挪更多时间。在遇到个人业务与管理工作冲突时,总是优先考虑工作安排,系内教务、课程建设、教学活动、人才梯队、招生就业、教改创新......这些没有“边界”的工作,占用了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自己的科研和教学只能侵占更多的业余时间,备课到深夜已是家常便饭,也很少见她能真正过个周末和寒暑假。但是她说:“那些都是集体的事儿,做与不做关系重大。不能因为个人,影响大家。”

 

 

 

  马文林老师是我们入职后第一个“亲密”接触的师德模范,我们从她身上看到了一名教育者的矢志初心,一名科研者的责任担当,一名建大教师的育人情怀与奉献精神。如果你现在问我,怎样才算是一名好老师?我想,我已有了答案,埋在我的心里,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