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师者风采» 学生谈

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 教学科研 精益求精——记土木学院张艳霞教授

  题记:

  2018年初夏,午后的阳光照耀大地,参加完近5个小时研究生毕业答辩的张老师终于有时间喝上一口水,虽然疲惫,但张老师难掩激动,这是她将要送走的第9届学生了。“我希望我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超越老师,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成为一名优秀的人。”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教学科研,精益求精。”这是张艳霞老师的座右铭,但这更像是誓言,像是约定,1998年加入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的她,每日五六点直至深夜,二十年如一日一心扑在教学、科研工作上,从未停歇懈怠,默默付出,甘心奉献。

  我即将毕业,走向工作岗位,谨以此篇记录张艳霞老师与我、与团队的点滴故事,不忘恩师情!

 

  

  ——学生 刘安然

  

 

  

教学与改革,孜孜不倦

  张艳霞老师主讲《钢结构》、《钢结构设计原理》双语课程、《建筑钢结构设计》、《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等课程。被我们专业历届学生津津乐道的是:张老师讲《钢结构》这门课,居然可以不看一眼讲义资料,一堂课下来写上满满几黑板板书,98年如是,在教学载体无限丰富的今天亦如是。当我们为她的执着与坚持表示敬意和感谢时,她总是谦虚的表示“老教师陈继武先生就是这么做的”。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同门”都是上了张老师的课,被她深深“迷倒”,坚决师从张老师的。

  本科时佩服张老师课讲得好,读了研究生才知道她在每次精彩课堂背后的付出。二十年的从教经历,可以说张老师是老资历了,但她每次备课时,都精心设计、反复演练,就像是第一次上讲台一样。就拿这学期《钢结构设计原理》双语课来讲,她的教学演示文稿已做的相当出色了,但令我们惊讶的是,张老师带着我们几位助教,每次课前都要花费五六个小时斟酌修改,核对英文表达、核对专业符号、修订英文版课后作业题目,这些都完成了,她回家后还要再进一步优化完善,只为给学生带来每一次的精彩课堂体验。

  张艳霞老师积极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注重采用案例式、讨论式和研究式教学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学们说:“张老师经常强调结构不外作用效应S与结构抗力R的比较,知识点总是提纲挈领,脉络清晰,复杂的问题解决方法却很巧妙。”;“课外拓展活动帮助我们了解到钢结构发展的前沿动态,有限元分析研究性作业帮助我们深刻认识不同构件不同时刻的受力状态和变形情况,张老师的每一堂课都很精彩!”,学生们亲切的称她“钢结构女神”。在张老师以身示范的带动和鼓励下,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期末考试前,他们自发地梳理钢结构知识点、总结成文,在“土木英才”微信公众号中分享。师弟黄威振、郑明召曾与我感慨道:“在艳霞老师的毕设组,真正学会了如何做工程设计!”,正是有这样良好的基础,他们在刚上研二时就协助老师及设计院工程师完成了2017年北京市某重点项目的结构设计工作。

 

科研与实践,孜孜以求

  “书本上的知识是平面抽象的,而科研项目、工程是立体实在的”,张老师认为学生的培养要以“实战”出真章,在实实在在的项目和工程中不断提升能力和水平。张老师也常说:“自己都不创新,如何培养出有创新思想的学生?”,张艳霞老师几乎拿出了所有业余时间,积极开展科研攻坚,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到校经费近600万元,获得住建部华夏奖三等奖;在《Engineering Structures》、《建筑结构学报》等国内外优秀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8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编教材1部。

  在张校长主持的《北京新机场航站楼大跨度钢结构体系研究》项目中,张老师主要负责其中“钢结构复杂相贯足尺节点”试验部分。北京新机场是世界上最大的机场,其C型柱钢结构节点的复杂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而节点试验的复杂和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面对学校尚无适合试验装置的困境,在项目负责人支持下,张老师带领课题组学生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不断优化设计方案,自主研发千吨级大型复杂节点球型自平衡加载装置,在2016年那个酷热的夏天,一个集实用与美观于一身的自平衡加载装置诞生了!9个复杂相贯足尺节点的空间静力加载试验也顺利完成!现今,它不但承担了我校多个重量级实验任务,也因科技感、设计感十足,成为了学校一处靓丽的风景。

  记得我们和张老师一起完成第一个节点试验时,北京电视台一直跟踪试验拍摄记录片的闫编辑说:“我怎么都没想到这么复杂的大型结构试验是个女老师主持的!”,一直跟随张老师完成节点试验的王宗洋骄傲地说道:“张老师胆大心细,关键时刻总能果断决策,为我们任务组指出正确的技术路线,这是我们成功的关键,她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参与这个重大项目,亲历试验中的每个环节,我的业务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提高。”

  2017年,在完成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钢结构建筑产业化关键技术及示范》的过程中,面对同是课题单位的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杭萧钢构、中建钢构等著名大学和知名企业,我们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张老师鼓励我们要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和特色。她利用暑假,带领我们研发装配式钢结构新技术,完成了8榀框架的试验,研究成果顺利通过专家鉴定;她积极与设计院和行业企业开展合作,将此次成果成功应用到北京副中心2017年北京市重点工程《首都师范大学通州分校教学楼和宿舍楼》项目中;同时,团队主编的《全装配式多高层钢结构技术标准》获得中国钢结构协会设计分会的团体标准立项。在项目阶段汇报时,我们课题组得到了专家“科研成果转化速度快,应用研究成果的示范项目手续、流程最为规范、正确”的高度评价。

  张老师做研究不追求“广”和“博”,而是追求“精”和“深”,选对了“点”,就从“理论、试验研究到新技术鉴定,工程应用再到编制标准”一路走下去。我想这就是张老师所说的特色发展吧!张老师常说:“做研究很难,但更难的是研究成果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而这也最能检验研究是否合理,拓宽科研思路。”张老师就是这样一直坚持产学研三位联动,不断引导学生走近工程,走进实践,提升水平。

 

挑战与奉献,孜孜无怠

  张艳霞老师经常勉励学生要以最认真的态度,最积极的心态迎接科研中的挑战。在张老师的指导下,课题组同学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业务能力提高很快,在学习、科研等各项工作中取得骄人成绩,她指导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已毕业23人,其中独立指导17人,在他们当中,15名获得北京建筑大学优秀硕士论文,硕士论文优秀率高达88%;2014年至2017年间,团队共有6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3位研究生获一等奖学金,2016年至今更是每年2位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

  近年来,张老师不断吸引本科生参加我们的科研活动并带领他们参加各种比赛,2016年获全国大学生钢结构设计创新竞赛一等奖、2018年获“创青春”首都大学生创业大赛铜奖。

  “坚毅笃行,精益求精,不计得失,无私奉献,张老师为我们倾注了全部心血。立志成为优秀的人、推动团队不断发展,是我们回馈张老师这份心血的唯一途径。”我们的心更近了,情更浓了,在与张老师相处的日子里,学生们逐渐建立了正确的价值观,端正了学习和生活态度,学会了始终以积极向上的姿态笑对每一天的挑战。

  当我和同门李振兴双双获得国家奖学金、优秀毕业论文以及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的时候;当我毕业求职时,被顶级设计企业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10个部门,以及顶级杂志《建筑结构学报》争相录取的时候;当我听说同门李振兴的单位没有接收某某国内一流大学研究生,而录取了他,并痛快地给予了单位唯一进京指标的时候......我更加深刻理解了张老师的良苦用心,这就是张老师常对我们说的,她最喜欢看到的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坚毅笃行终筑九层之台,精益求精可成奋进之路。张艳霞老师始终坚守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无私的奉献精神为学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为学生铺就奋进之路!感谢最可爱的“钢结构女神”张艳霞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