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师者风采» 榜样

有一种职业是教师,有一种情怀是育人——访“师德先锋”于红教授

2018年“承师风 话成长”新入职教师采写榜样故事学习交流活动成果展示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和北京市教育大会精神,充分发挥学校优秀教师群体典型示范教育作用,传承弘扬建大师德师风,2018年12月学校组织开展首届“承师风 话成长”新入职教师采写榜样故事学习交流活动。51名青年教师组成10个访谈小组与我校2018年“师德先锋”荣誉称号获得者进行面对面访谈交流,通过实地探访、延伸访谈等方式,多角度、深入了解榜样为师、为学故事,让榜样精神引航带路。我们希望通过汇集和展现新入职教师的采写成果,与大家分享我们身边的榜样故事,让他们的动人事迹、育人情怀、师德精神在我们的感知与体悟中不断升华、传承、发展,凝聚成为推动学校事业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初见于红教授,她就给人一种平易近人、十分谦逊的印象。对于这次访谈,于老师总是说:“我很惭愧接受你们的采访,有很多比我优秀的教师”。

  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概论教研室主任,于老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她曾荣获北京市思政课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成为首批为北京高校思政课教师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示范公开课的两位教师之一,还主持了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管理工作的25年中,她始终坚守初心,钻研创新,精耕课堂,深受师生好评。

 

精益求精,常学常新,寻得工作的“活水源头”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于老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需要有较深的理论功底,又需要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很好的把握。

  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于老师不断学习,遇到困难总是付出百分的努力。在那没有统一教材的年代,她就自己写讲义和教案,备一节课需要准备45页稿子,通过夜以继日的努力,于红老师得到了师生的广泛认可。但即使这样,她也没有丝毫松懈,因为她深知,随着党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向前发展,高校思政课必须顺应时代、切合学生的需求与期待,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势在必行。在晋升副教授之后,于老师毅然选择先后攻读了硕士、博士学位。她认为教学和科研是老师的一双翅膀,只有继续深造才知道如何去搞科研,教学也必须依托科研才能做的更好。于老师就是这样在教学和科研的道路上一步步前行着。

 

 

  认认真真研读党的文件、原原本本学习党的文献和经典著作是于红教授从教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她说:“文献是精华,研读中我非常受益。只有在反复研读,常学常新的过程中,我才能够准确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和科研的立足点,找到教学、科研工作的‘源头活水’。”翻阅她手中的十九大报告,我们不禁感叹,那里面划满了密密麻麻的标注和重点符号。原来,对于十九大报告的研读于红教授是这样做的:她收看现场直播,做笔记;再逐字逐句地学习十九大报告原文;反复收看实况重播;多次参与校内外关于十九大精神的讲座、报告、座谈会,力求使自己对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理解和把握具有研究层面和学术水准。付出终有收获,于红教授作为我校“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成员、“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讲师团”成员、“高校青年教师社科普及基层行”宣讲成员,在宣讲十九大和党的理论精髓的工作中,让文献更加深刻和生动的展现出来。在课堂中,于红教授把十九大精神的核心点与国内外时事、学生现实生活有机融合,通过图文并茂、清新典雅的课件和生动的讲述方式,及时准确地把党的思想理念传达给学生。

 

求实创新,精耕教学,打造思政课鲜活课堂

 

  “习与智长,故切而不愧;化与心成,故中道若性。”教学工作之于于红教授,是难以割舍的情结,是乐于驰骋的“战场”。她与我们分享了她的教学理念:“我认为思政课教学不要过于执着于精深的学术理论,应该着眼于把思政的知识转化为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教会学生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提升客观理性应对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做健康、积极、乐观,有利于社会和国家的人。”

 

 

  于红教授带领她的教学团队,扎实推进概论课专题教学改革创新,先后开展了“假如我是人大代表”,“毛泽东诗词视频颂唱会”,“走近毛泽东”、“走近邓小平”、“走近习近平”系列教学活动。她立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和本土文化相结合、教学过程和学生青春特点相结合、教学重点和时代热点相结合的教学顶层设计思路,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党的十九大开局之年的重要时间节点,成功地创新设计了“与专家同行,感知真理的力量——思政课‘融合式’教学公开课”、“信仰、使命、担当——师生互动晚会式教学”等生动新颖的课程,鼓励学生用自己青春的语言和状态,生动地呈现理论教学内容;同时结合主讲教师适时点题、专家主题报告等形式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使理论学习更加立体、丰富,师生积极性大大提高,整个课堂真正做到“活”了起来。

 

胸怀大爱,坚守初心,永葆师者育人情怀

 

  于红教授常告诫自己:“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努力研学、提升教学本领和水平,成为教学工作的‘行家’,更要关注课堂之外,增进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发挥思想引领和教育作用。学生是教师的‘作品’,每一幅好的作品,老师都必须倾注真心、奉献爱心、保持耐心。”

  多年来,于红教授一直坚持的规定动作就是在教学班第一课前准备一个表格,了解学生的家乡、联系方式等信息,组建教师、课代表、组长、组员的班级教学管理体系,建立班级微信群和班级邮箱,布置学生撰写“初进建大的我”、“致大三的我”,从而准确把握学生实际情况,为之后的工作提前做好准备。在教学和平时工作中,她注意观察、了解学生,以“抓两端,稳中间”的方式来进行管理,真诚含蓄地和困难学生谈心,发现并保护闪光点,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职业的向往;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引导,结合学生专业背景,帮助他们规划清晰的职业道路,树立可行的职业理想。

  当学生遇到就业、创业、恋爱、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惑或问题与于老师谈心,她总会倾尽所能地帮助学生。为了让教学班上一名单亲家庭的学生摆脱心理困扰,重新投入正常的学习生活,于老师坚持每天早上打电话叫学生起床,按时上课,还主动与学生家长、辅导员和相关部门建立帮扶协作关系,成为学校与学生家庭间的联系纽带。

  于红教授总是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提供适时适度的帮助。有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得到一本名为《轮椅上的飞翔》的青春励志书籍,讲述一名身残青年通过努力自办书屋服务乡邻的故事。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于红教授想起一名她曾教过的一名勤奋好学,却缺乏自信的学生。她出于对学生的呵护,通过谈心确定学生并不介意之后,坦然地把书送给了那位学生。提起这件事,于老师笑着说:“我希望我送出的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个普通老师给予学生的精神灯塔。教师的最高境界是成为学生成人成才路上的引路人,用情用心是必须的。”

 

 

  “用良心和责任培育高尚的心灵,用美好和感动助推青春的成长”。 这是于红教授送给每一届学生的话,也是她的座右铭。爱事业、爱专业、爱学生,这就是于红教授作为一名普通思政课教师的职业情怀。她用真心奉献事业,用耐心教导学业、用爱心感化学生,用真诚和微笑面对每一天,作为教师,她说她感到十分快乐。